白起篇(7)(3/5)

  【战国风云人物之名将篇】小说免费阅读,请收藏 爱微阅读网【2vdu.com】

  秦昭襄王对是否攻伐邯郸,存在疑虑。范雎主张不能打,就要说不能打的原因。白起说能打,就要说能打的原因。白起和范雎主张,秦昭襄王选择了后者。

  秦昭襄王是一国之君,他不仅要考虑战争,还要考虑战争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。他要考虑的不仅是本国的实际情况,还要考虑对手的现状,更要考虑诸侯的态度。

  坑杀赵国降卒这件事,秦昭襄王要承受很大的舆论压力,甚至成为了暴君的代言词。

  武安君白起想打,秦相范雎不赞成打。最终拍板定案的秦昭襄王选择了不打。

  长平之战后,秦国的余波,若用几个字来形容:

  1、将相不和(范雎和白起之间的矛盾)。

  2、君臣不信(秦昭襄王猜忌白起)。

  也可以说,白起是打仗的好手,杀伤力、破坏力极大。但,不懂政治,更不懂君王之心。打赢了长平,却一不小心得罪秦国最有权势的两个人:秦昭襄王和秦相范雎。

  没有秦昭襄王和范雎的支持,白起攻伐邯郸,一举亡赵的理念破碎了。

  戏剧性的一幕又发生了。赵国是战败国,还是主动议和。议和之后,又不承认,拒绝割六城。秦昭襄王大怒,秦、赵两国爆发了邯郸之战。赵孝成王敢戏耍秦昭襄王,这是典型的欠揍。

  秦昭襄王召开了紧急会议,没给朝臣发表意见,直接宣告了自己的态度:攻破邯郸,灭了赵国。

  秦国刚打赢了长平,没把赵国放在眼中,一致赞成发动战争,攻伐邯郸,灭了赵国。赵孝成王欺骗秦昭襄王,秦国就让赵氏灭国。

  秦昭襄王独断朝纲,很是满意。但,他遇到一个问题:以谁为将。

  其实,这个问题很简单。

  长平之战,论首功者,非武安君莫属。此次,攻伐邯郸,也非武安君莫属。

  问题是武安君白起拒绝出战,还说了不能打的原因:邯郸实未易攻也;且诸侯之救日至。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,秦虽胜于长平,士卒死者过半,国内空,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,赵应其内,诸侯攻其外,破秦军必矣。

  简单概括:

  1、战机已失。

  2、邯郸不易攻克。

  3、诸侯怨秦久矣,秦亡赵,诸侯不会坐视不管。

  4、赵国面对亡国之战,定会上下齐心。

  白起认为错过了战机,打不下邯郸,也不能去打。武安君白起这句话,传到秦昭襄王哪里是什么反应?

  这个家伙,太狂妄了。

  当初是谁献策攻破赵国邯郸,现在又说不能打。

  秦昭襄王虽有怒气,但,也不乱发作。毕竟,打仗,还是要白起。秦昭襄王又派了范雎去做白起的思想工作。

  白起回答很干脆:拒不出战。

  那么,白起为何拒不出战。要知道,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。白起为何敢抗命,不听秦昭襄王的政令?

 

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-->